Search

【親子關係:青椒的報仇】

養育孩子越久,父母越有一種「不知道要怎麼和孩子聊天」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親子關係:青椒的報仇】

養育孩子越久,父母越有一種「不知道要怎麼和孩子聊天」的感觸。

孩子在學齡前,父母的話題圍繞在「養成孩子生活習慣」上,飯前洗手,上床洗澡,睡覺前刷牙,講話要有禮貌,插頭危險不要玩,要愛弟弟妹妹不能打架。好不容易拉把孩子進了小學,父母的與孩子的對話,成了圍繞緊盯功課的提醒機:功課有什麼?數學練習幾題了?國語字彙練習幾遍了?英文有聽CD嗎?快去洗澡了,快上床睡覺,早上要遲到了快起床。

長久下來,父母張口想聊的,成了孩子最害怕的時光,因為父母不管詢問功課或日常聊天,父母都帶著教育孩子走在正軌上的責任心,即便想漫無目的的聊天,父母都有一份擺脫不了的牽掛與擔憂,經常藉著聊天之名,展現大人的教育機會,叮嚀孩子什麼該作,什麼不能作,久而久之,孩子什麼也不想說了,因為不管說什麼,總是會被訓斥,這麼吃虧的事,聰明的孩子哪肯就範。

父母該如何在聊天與說教的兩端,拿捏好平衡?

我想起日前三三日前和我談及的「青椒的報仇」事件。

三三在學校有個很要好的同學小U,兩人最近吵架了。

小U不知為何開始討厭起三三,日常生活裡經常與三三為敵,兩人在短時間裡交惡。

三三每天放學回來,都很痛苦的講述小U今天又對她做了什麼事,以及對她說了哪些不中聽的話,甚至還拉攏其他同學一起排擠她,她實在搞不懂小U為什麼會變成這樣,每天都活的很痛苦。

每天,三三都會講述許多關於小U對她做的惡劣或殘酷的行為。

我總是聽的多,說的少。

我想起以前,我對父親若有訴苦時,父親總會回我:不用理他們、你把你自己讀書的工做作好就好,那些無聊的交友遊戲,你不必參和其中。父親會建議我許多實質的應對辦法,但每每我聽完之後,我總會感到特別孤單,因為根本沒有人能理解我。

所以,面對三三的痛苦,我選擇聽的多,說的少。

三三的情緒,受小U的牽引,三三痛苦的時間很多,我就只是陪伴著她,謹守著不給意見,不為她想辦法,因為我知道這些都是成長的過程,她得自己想辦法面對,用自己的方式讓自己變得好過一些。

幾天之後,三三放學回家的心情大好。

我:今天跟小U和好了?

三三:沒有阿。

我:那今天怎麼心情這麼好的感覺?

三三:對,我今天心情超好,因為我終於對小U報仇了。

我:報仇?

一般父母聽見「報仇」兩字,應該會在道德上有所微詞,但我習慣把故事聽完,再下教養的判斷。

三三:今天中午,換我幫同學打菜,今天的菜裡有一道青椒炒肉絲,我看到小U來的時候,我特別挖了一大杓青椒給她。

我:為什麼?她愛吃青椒?

三三:當然不愛,她最痛恨的就是青椒。就是因為她不愛,我才特別挖給她阿。

我:哇!那她肯定要生氣了?

三三:對阿,她看到立刻說,「我討厭吃青椒,不要給我」。

我:那你怎麼處理?

三三:我就對她說「不行,老師說不能挑食,什麼都要吃一點」,然後還是給她了。媽媽,這就是我的報仇,我太開心了。

看著終日為友情所苦的三三,為了青椒,展露一些開心,我也笑了。

我沒有對三三說教(怎麼可以這樣對同學,她對你不好你要對她更好才對),也沒有對三三訓斥(怎麼可以報仇,我們要寬宏大度,對人要和善),我只是聽,並細細觀察三三的神情。

孩子在友情裡受苦,她正在為自己戰鬥,她願意將自己的不堪坦露在我面前,願意將她不堪的心思告訴我,這代表她信任我。當父母是受孩子信任的,親子就有所連結,即便進入青春期,孩子也不至於過於疏離。

父母無法取代同學、朋友的意義,也不太可能會像朋友一樣哈拉、漫無目的的聊天,說些無關要緊的閒話,但即使如此,父母仍有無法取代的聊天意義,那是父母對孩子的一份支持,一份陪伴,是誰也取代不了的價值。

🔥 迎接2021,我們一起用知識跨年 https://reurl.cc/d5j47g
🔥 2021年3月台北親子教養工作坊:https://reurl.cc/bRDayM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從高壓的教育,走到和諧的教養。孩子每一次的情緒與爭執,都是上天給予的禮物
View all posts